在这座古城的核心地带,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历史轴线;她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坐标,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脊梁,见证着文明的传承与创新。
从紫禁城的轴线布局到青铜礼器的纹饰构图,从阴阳相生的哲学思辨到诗词歌赋的对仗工整,对称结构贯穿于建筑、器物、艺术乃至思想体系,象征着天地秩序、伦理规范与万物平衡,成为中华文明追求和谐、稳定、庄严与永恒的美学原则和哲学基础。作为五凉古都、西夏辅郡,武威以“通一线于广漠,控五郡之咽喉”的战略地位,见证了丝路驼铃的悠扬、佛法东传的梵音,更在霍去病河西大捷的刀光剑影中,铸就了“武功军威”的雄浑气魄。在这座古城的心脏地带,一条纵贯南北的轴线在这座古城的心脏地带,一条纵贯南北的轴线,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生。
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、河西走廊东端,是中国旅游标志——马踏飞燕的出土地,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是国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,位于武威市城市"中轴线"的北端。1969年和1996年,考古人员在雷台下先后发现两座汉代大型砖室墓葬,其中一号汉墓出土了包括铜奔马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231件,古钱币近3万枚,被史学界称为一座蕴藏丰富的“地下博物馆”。2025-08-02,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和全国科普基地。“铜奔马”又名“马踏飞燕”“马超龙雀”。这件把天马行空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青铜雕像,就出土这里。1983年,国家旅游局将其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,“铜奔马”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标志也开始走向世界。
文物活化利用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方式,其核心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“活起来”,以生动的形式重新融入现代生活。文物展览不再是简单的陈列,而是通过故事化、情境化、立体化的呈现,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,揭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。文创产品则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。近年来,武威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,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。近五年来,累计争取非遗专项保护资金近1500万元,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、整理、保护与传承工作,同时发放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近100万元。
在武威市的城市“中轴线”上,一家名为“朝宗于海”的文化科技公司,正以创新之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。作为当地招商引资的数字文创企业,它以“文创+科技+生活”为核心,运用AR、XR等前沿技术复刻景区特色,让马踏飞燕、天梯山石窟等历史符号“动”起来,成为游客手中可交互的文创产品。
截至目前,这家文创企业已汇聚了来自阿里、华为、清华等顶尖企业和院校的精英团队,拥有57项发明专利。
为深化文旅融合,持续激发市场活力,武威市紧抓高铁开通和"西北游"热度上升的机遇,深入推进"旅游+"战略,丰富沉浸式体验新业态。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雷台景区,武威建设了汉唐天马城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。景区占地面积约1300亩,以大汉赋馆、凉州词馆、天马歌馆为核心展馆,通过VR、AR等现代技术展现汉文化、凉州诗词文化与天马文化,打造沉浸式文化互动体验空间。
这些年,武威市将文化旅游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,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,加快构建"吃住行游购娱"一体化的全域旅游格局。通过整合姑臧合市、葡萄美酒产业街等商业板块,研发推出凉州词魔方、文创雪糕、文创精油皂等30大类500多种文创商品。目前,汉唐天马城景区已具备遗址保护、研学教育、演艺娱乐等复合功能,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、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、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。
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是武威市省级历史文化街区,街区重点保护罗什寺建筑群和西侧、北侧的传统黄土民居。由于临近鸠摩罗什寺,街区业态以偏静态的功能为主。
近三年来,武威市累计落实各类补助资金3.41亿元,谋划实施文旅重点项目77个,完成投资55.3亿元。同时,通过设立凉州特产文化集市、举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措施推动文旅产业加速发展,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00万人次。
轴线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思想和方式。武威城市历史文化悠久,城市中轴线理念源远流长,其雏形可追溯至汉代姑臧城的营建。
自姑臧城建城之始,两千年来,武威的城市轴线、空间格局等得到了一以贯之的继承和发展,也成为推动武威城市发展的基因密码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武威先后多次编制城市规划。历版城市规划都将历史城区的轴线、路网、空间格局作为重要的城市肌理和文化遗存进行了保护和延续。
从姑臧城的中轴对称,到现在武威的城市规划,这条穿越两千年的中轴线,正以其独特的空间密码,悄然重塑着这座城市的规划逻辑与产业布局。它不仅是武威城市设计的理念,更是其从历史文化名城向国际物流枢纽跃升的精神脉络。
来源: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
编辑:赵怡雯
责编:王学睿
主编:李彦龙
版权声明
1.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。
2.所有原创作品,包括但不限于图片、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、信息等,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,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。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.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。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,请致电0931—8688154